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艰难困苦最能锻造人成长成才。干部的成长,离不开打磨。好干部都是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。
有这样一个故事,同是两根竹子,前一支做成竹笛,后一支做成晾衣竿。晾衣竿不服气地问竹笛:“我们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,凭什么我天天日晒雨淋,不值一文,而你却价值不菲呢?”竹笛说:“因为你只挨了一刀,而我却经历了精打细磨。”玉不琢不成器、人不磨不成才。两根竹子经受了不同的磨砺,最终体现出不同的价值。映射到干部成长身上,“打磨”是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。
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刻画了一位叫“仲永”的少年天才,聪慧过人、才华横溢,但因此忽略了学习,忽略了该有的磨砺,最后才华失尽,“泯然众人矣”。明代政治家张居正从小就天资聪慧,深得湖广巡抚顾辚欣赏,称之为“将相才也”。13岁考举人时,虽然考得不错,顾辚却给监考官打招呼,希望不要录取他,理由是“张居正是一个大才,早些发达,原没有什么不可,不过最好还是让他迟几年,等到才具老练了,将来的发展更没有限量”。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加磨砺、厚积薄发,以免重蹈“伤仲永”覆辙,最终成就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政治家、改革家。
然而,当下一些年轻干部却是急于“升迁上位”,不想经受磨练。有的不屑于打磨,觉得自己很“成熟”了,只是没有展示才华的“舞台”;有的不想打磨,认为经受历练太苦太累,受不了苦、吃不得亏;有的急于“打磨”、四处镀金,甚至是拉关系、找靠山。这些干部往往在顺风顺水的环境中,能够滥竽充数、显山露水,而一旦遇到困难问题,便束手无策、原形毕露了,经不住考验。这也是没有经受过“打磨”的必然结果。
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中说:少德而多宠,一危也;才下而位高,二危也;身无大功而受厚禄,三危也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,“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,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,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,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、改进作风、磨练意志、陶冶情操、提升境界、增长才干”。十九大报告提出,“要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,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”。这些都说明,干部可以任命,但好干部必须经过一次次实践的打磨。要淡化“锻炼”的概念,强化“磨炼”的意识,把那些政治过硬、综合素质好、有发展前途的干部,放到历史重任中锤炼,放到重要岗位上历练,放到强大的心理和工作压力下磨练,放到急难险重任务中拉练。对那些政治过硬、综合素质好、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,有真才实学、经过了磨练、比较成熟的好苗子,看准了就要压担子,保证使用上有梯队、选择上有空间。